草莓根腐病是土传病害,病原菌生活在土壤中,在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进行侵害,致使作物染病,染病作物常表现为根腐、茎基腐以及维管束坏死丧失传导功能等。常见的土传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疫病、根腐病、枯萎病、黄萎病、菌核病、青枯病、根结线虫病等。
土传病害的发生原因:
连作:连年种植,会使得土传病原菌在土壤里大量积累,导致土壤微生物单一化,从而形成病土,再有连续种植消耗土壤肥力,特别是中微量元素大量消耗,而后期又补充不足,甚至只补充氮磷钾等大量元素不进行中微量元素的后续补充,造成养分不均衡,进而影响栽种作物的生长发育,降低了其抗病抗逆的能力
2,施肥不当、用药不当
长期大量施入化肥特别是偏施氮肥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生态遭受破坏、土壤酸化、盐渍化、板结现象严重;化学制剂的使用会破坏土壤团粒结构、理化性质,使土壤生态环境雪上加霜,催使土传病害的加重,并且还有抗药性积累、药物残留等一系列问题,造成恶性循环,加大防治难度。
这也是土传病害难以解决,成为农业生产中疑难病害的原因所在。如番茄青枯病,当发现上部植株萎蔫时,其维管束部位已经病变丧失部分传导功能,**时首要的是先恢复维管束的传导功能,继而再采取灌根
草莓根腐病枯萎病在我国草莓产区多有发生。主要危害根部,由于根部受害,使植株黄矮,严重者植株枯死。
(1)为害症状:草莓枯萎病多在苗期或开花至收获期发病。发病初期心叶变为黄绿色或黄色,有的蜷缩呈波状产生畸形叶,病株叶片失去光泽,植株生长衰弱,在复叶中往往有1-2片小叶畸形或者变得狭小而硬化,且多发生在一侧。老叶呈紫红色萎蔫,叶片枯黄,最后全株枯死。受害轻的病株症状有时会消失,而被害植株的根冠部、叶柄、果梗维管束都变成褐色至黑褐色。轻病株结果减少。枯萎病与黄萎病症状相近,但枯萎病心叶黄化,蜷缩畸形,且主要发生在高温期。
(2)病菌通过病株和病土传播,主要以菌丝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中或未腐熟的带菌肥料及种子中越冬。病菌随草莓苗的分株、匍匐茎育苗进行传播扩散蔓延,当草莓移栽时,病菌从根部伤口侵入,在根茎维管束内进行繁殖、生长发育,形成小型分生孢子,并在导管中移动、增殖,通过堵塞维管束和分泌毒素,破坏植株正常疏导机能而引起萎蔫。
(3)防治方法
预防方案:
1、定植前蘸根消毒:青枯立克150倍液稀释进行蘸根。
2、缓苗期及坐果期(谢花10天左右)灌根或喷雾:
在缓苗期灌根1次、坐果期(一般谢花10天左右)连喷2次,
使用青枯立克100ml+大蒜油15ml+沃丰素25ml+**硅兑水30斤进行灌根或喷雾,
苗期喷雾使用大蒜油每30斤水加5-7ml。
控制方案:
青枯立克150-200ml+大蒜油15ml+沃丰素25ml+**硅兑水30斤进行均匀灌根(同时喷雾效果更佳),3天1次,连用2-3次;病情控制后,转为预防。
备注:新棚区发现死棵,重点灌得病行和临近得病行的4-6行。老棚区因重茬严重,病原菌多,建议全部灌根2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