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白粉病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综合应用农业防治,安全使用药剂防治。具体措施如下:
1、农业措施
a 选择抗病品种;b 合理控制氮肥用量,多施磷、钾肥,合理密植;合理进行水肥管理;施用腐熟**肥、复合肥要适量,尤其氮肥不能施用过多,防止烧苗及旺长;适时浇水,满足苗期对水分的需求;利用风口调节棚室内温、湿度;及时摘除老叶、病叶,清洁田园,增加温室草莓的通风透光性。
2、物理措施
a 温度湿度过大时应加大放风量;b 及时摘除老叶、病残叶、病梗、病果,集中带到室外深埋或烧掉,消灭菌源;
5、药剂防治
采用抗病品种。
2.冬季清园,烧毁其病叶、残株。
3.在生长季节要及时摘除地面上的老叶及病叶、病果,并集中深埋,切忌随地乱丢。要注意其园地的通风条件,雨后要及时排水。在肥料的施用上要增施**肥、磷钾肥,切忌偏施氮肥。
1、发病期,及时清除病株残体,病果、病叶、病枝等。集中带到室外深埋或烧掉,消灭菌源。
2、拉秧后彻底清除病残落叶及残体。
3、对保护地、田间做好通风降湿,保护地减少或避免叶面结露。
4、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培育壮苗,以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力。适量灌水,阴雨天或下午不宜浇水,预防冻害。
7、注意事项
1.草莓白粉病重点在于预防,发病严重后防治效果有限。
2.唑类药物是防治温室草莓白粉病的常用药,一次用药量过大或多次用药,会对草莓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3.大量使用药剂会造成后期出现畸形果。
4.注意安全操作,避免发生中毒事件。
此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单囊壳属的羽衣草单囊壳菌Sphaerotheca aphanis侵染所致。病原菌是专性寄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或病残体中越冬和越夏,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主要通过带菌的草莓苗等繁殖体进行中远距离传播。环境适宜时,病菌借助气流或雨水扩散蔓延,以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经潜育后表现病斑,7天左右在受害部位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重复侵染,加重危害[1] 。
白粉病病原孢子
病菌侵染的较适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80%以上,但雨水对白粉病有抑制作用,孢子在水滴中不能萌发;低于5℃和**35℃均不利于发病。常年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护地草莓的发病盛期在2月下旬至5月上旬与10下旬至12月。草莓发病敏感生育期为座果期至采收后期,发病潜育期为5~10天。
保护地栽培比露地栽培的草莓发病早,危害时间长,受害重。栽植密度过大、管理粗放、通风透光条件差,植株长势弱等,易导致白粉病的加重发生。草莓生长期间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时,发病加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大。